(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 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意味着暑气开始散去,天气开始由热转凉。医生提醒,这个时节要注意清淡饮食,养肺防燥。
俗话说,“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时节正值夏秋过渡期,这个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逐渐凉、昼夜温差大,暑湿较重,脾被湿困住,因此不少人容易产生疲惫感,即“秋乏”。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许欣提醒,要在起居方面有所调整,以便更好适应气候的变化。“处暑后,尽量早睡早起。每晚按时睡觉,不要熬夜,可使精气内聚;每天适当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这个时节,天气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为应对秋燥,建议市民要从饮食上开始调整。“处暑后,饮食上少辛增酸,即少摄取辛辣之品,适当吃些苹果、葡萄、山楂、菠萝、柚子等酸味食物,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收敛过旺的肺气。”许欣说。
处暑时节,饮食方面除了保持清淡,多吃梨、百合等滋阴润肺祛燥的食物,避免受到秋燥伤害,这时候还可以适当吃一些鸭肉。许欣表示:“吃鸭是处暑节气的习俗之一,因为秋鸭肥美,味甘性凉,食用后可以补虚损、清虚热、养胃阴。”
此外,对于抵抗力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医生提醒,最好不要擅自选择补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以取得更好的进补效果。
(施周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