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节目 > > 内容页

1072梁木凡:A小学语文课如何开展德育——实习见闻

来源:个人图书馆-高教课堂研讨 2023-08-26 21:20:54


(资料图片)

在南京市A小学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中,笔者发现小学语文课的德育存在“文本”“形式”和“纪律”三方面的载体,共同发挥着以德化人的育人作用。

活用文本:发掘文本内容所包含的德育价值

本次实习,笔者担当的是二(1)班的跟岗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因此侧重观察了本人的带教老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和一位班主任,是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的。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当前要合理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把德育看成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明确的德育取向。有了这个思想取向,教师才能把具体的德育目标详细写进教案中,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并作为判断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二是要真正找到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合理有效的路径,否则即使有了具体、明确的德育目标,这些德育目标也很难达成。[1]

笔者的带教老师十分注意发挥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发掘文本内容中包含的德育价值。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除了使得低年级学生掌握本课应当认读和学写的的生字,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让学生们感受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因此在课文赏析环节,她着重让学生们根据文字想象雷锋叔叔助人时的场景,表现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下着濛濛细雨、道路泥泞、荆棘丛生),侧面烘托了雷锋在此环境下仍旧无私地帮助别人的奉献精神,使得学生更易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并趁机提醒学生在生活中也要乐于去帮助别人。《神州谣》虽然是一篇识字课文,但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学生分享与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将学生的爱国之情从心底调动出来。

创新形式:利用多元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德育

利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语文课堂的德育效果最大化。选择能创造更多德育机会的教学方式。正如傅维利教授所指出的,较之虚拟式道德故事,真实性道德冲突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道德教育的价值。比如在口语交际课《注意说话的语气》中,教师侧重真实的对话体验,因此会有很多小组两两对话的机会。这时,她既会为保证课堂纪律而采用前后的固定分组,也会采用自由分组的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有时会产生分组的冲突。这时教师就会利用机会向学生表达“可以尝试和不同的同学合作,会有不同的对话场景出现”、“学会包容同学”等德育取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