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名酒伊力特,明明在当地独占鳌头,为何出了新疆却很难见到?
提及新疆就绕不开它的独特的山川地貌和纯朴的风土人情,这里除了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外,还有热情的新疆朋友会为你端上肥美的羔羊与比蜜甜的水果。
(资料图片)
虽说新疆是以畜牧业发展为主,但这里的农业发展一样很厉害,如阿克苏的青稞和巴音郭楞的玉米等等。
畜牧业与农业的双重发展除了带动当地经济外,老百姓日常的饮食也十分丰富。这里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手抓饭、烤全羊,还有随之衍生的各种美酒,比如马奶酒、奶啤等等。
但是有一件事很奇怪,那就是新疆这个地方好像没有什么主流酒水,唯一能让人想起来的好像只有个乌苏啤酒,难道新疆人平时不喝白酒吗?
当然不是,在新疆就有一款白酒被大家誉为“新疆茅台”,只不过很多人外地人不知道而已,它就是新疆名酒伊力特。
伊力特虽然从出现到现在还不到70年,但它在新疆当地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几乎没有其它当地酒能与其媲美。之所以能够如此独到,还是会因为酿酒地方如同一个天然的“发酵池”。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各地农垦战士为了建设美丽新疆,来到这里开始扎根开荒。环境的刻苦并没有消磨战士们对生活的热情,因此在1955年11月,战士们用简陋的酿酒设备在肖尔布拉克酿造出了第一锅酒,这便是伊力特的前身。
虽说设备简陋,但是酿造出来的酒醇香细腻,后来经过比对才得知肖尔布拉克这个地方气候湿润,很适合酿酒所需微生物的生长,加上酿酒水源用的是天山雪水,酿造工艺也参考的五粮液,因此酿造出来的酒在品质上丝毫不输当时的一线名酒。
后来经过3年的总结发展,当地直接创立了十团酿酒厂,自此新疆第一名酒伊力特正式问世。到了1985年伊力特酒厂更是实现了年产5000吨的壮举,虽说这组数字放在如今并不耀眼,但当年五粮液的年产量也不过才4000吨左右。
在种种“成绩单”的加持下,说它是“新疆第一名酒”“新疆茅台”都不为过。可说罢有酒友就会有疑问,既然这么厉害,为何在外地很少能见到伊力特?
我觉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①:伊力特特点不突出。虽说酿酒原料和酿造环境成就了伊力特,但是它酿造工艺模仿的是五粮液,因此不具备独特优势。
②:新疆地广无垠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缺点。就比如我们网购的时候常发现新疆地区不派件一样,因此想把这里的东西运出去销售成本也非常高。
③:酒厂不懂得宣传。今时不同往日,想要一款产品有销量就必然需要宣传,而我们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几乎没看到过伊力特的广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伊力特这款酒。
也正因为种种原因伊力特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款地方酒,而非全国名酒。其实像伊力特这样的品牌的白酒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因为不懂宣传而不被人熟知,但真正接触过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好。
就比如下面这2款酒,虽说名气比不上一线名酒,但是它们靠着实在的价格和过硬的酒质一样俘获了酒友的味蕾。
第一款:玉蝉大曲
这款酒产自四川泸州,并且玉蝉酒厂还有着“泸州二把手”的别称。
而泸州酒圈的老大自然是泸州老窖,值得一说的是玉蝉酒厂和泸州老窖酒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玉蝉酒厂是泸州老窖重要的基酒供应基地之一。
这款玉蝉大曲一直以来都坚持单粮浓香酿造,这也使得酒体的口感更为纯粹。入口后除了粮香味外,单粮浓香酒的高级感也格外立体,饮后令人回味悠长。
第二款:风云酱父
这是由李长寿酿造的坤沙酱香酒,李长寿的酿酒师傅正是他父亲李兴发(茅台老厂长)。
李兴发在茅台酒厂任职初期,茅台酒也有过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当时他用4年时间里对茅台酒进行研究,最终总结出酱香酒独有的三大典型体,这也直接帮助完善了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后来茅台酒的品质更是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也正因如此,李兴发不仅被茅台酒厂评选为“终身荣誉厂长”。
其子李长寿酿酒的时候,遵循的是父亲传授的“茅台12987”工艺,用粮也是茅台同款小红粱。这种粮食因为所含的单宁含量比普通高粱高许多,因此酿造出来的酒不仅酸脂更平衡,酒体也更醇香细腻。
喝到嘴里酱香突出,酒液在嘴里不仅没有辣口的感觉,茅系酱香酒的那种焦糊香也是若隐若现,饮后口齿生津令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