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以主题教育为抓手,统筹解决西藏、青海等省区高海拔及偏远地区加油站员工的“五难”问题,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基层员工——
“我想洗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澡”“我想对着水龙头咕嘟咕嘟地喝水”“我想试试电暖气有多暖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是中国石油一些高海拔及偏远地区加油站员工最朴实的愿望。
近年来,集团公司聚焦西藏、青海等省区高海拔及偏远地区加油站员工“吃水、取暖、吃饭、洗澡、住房”“五难”问题,投入超2亿元推进民生项目建设。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1100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惠及员工和家属超8000人。
(资料图片)
8月中旬,本报记者从青海格尔木出发,沿着青藏109国道、川藏317国道行驶3天2夜,调研采访沿途加油站,了解民生项目开展情况,感受基层员工精神风貌的变化。
坐标:海拔46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不冻泉加油站:
“我们终于能睡上个好觉啦!”
沿着青藏公路穿越莽莽昆仑山,车辆在进入可可西里后开始颠簸起来,天空飘起了雨。过往车辆匆匆驶过,都想在天黑之前穿越这片无人区。
这片荒原之上,有一处因一汪泉水而得名的地方,这就是不冻泉,一个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方。青海销售公司不冻泉加油站便位于此。这里终年积雪、氧气稀薄、环境恶劣。
“哪怕是地道的青海人,到这里也难逃高原反应。”不冻泉加油站经理祁进山说。今年25岁的祁进山,皮肤被高原的日光晒得黑红。因为缺氧,他说话很慢,没说几句就要换一口气。“最怕的就是晚上,头疼得睡不着觉,翻个身又怕吵到下铺的兄弟。”
作为青藏公路上重要的补给站,不冻泉加油站365天不打烊、24小时待命。每天夜晚,一名员工在值班室待岗。在加油站后边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高低床便是另外两名加油员的休息之所。
加油员马振华,曾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销售尕林格橇装站干了10年。自从来到不冻泉加油站,他发现没有最苦,只有更苦。这里方圆70公里荒无人烟,至今未通电,加油、生活全靠2台发电机轮番作业。两个“大家伙”贡献了电力,也贡献了连绵不断的噪声。“一天到晚嗡嗡响,一晚上得被吵醒好几回。”马振华说。
庆幸的是,这些问题正陆续得到解决。青海销售相关领导干部实地调研后,将不冻泉加油站列为84个民生项目之一。“周转房、自来水接入和取暖设施改造,是今年民生项目的重点。”青海销售发展计划部主任包忠军说。
不久,10多人的施工队来到站上,在加油站西侧、距离发电机20米的空地上建起了一排周转房。“所有宿舍全是一室一厅,还配备厨房和卫生间。”施工人员林燕斌说。
昔日只有3个人的加油站,如今变得热闹起来,祁进山在招呼来往加油车辆的间隙,总会插空往施工现场方向望上几眼。“再有1个月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我终于能睡上个好觉啦!”他说。
坐标: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加油站:
“建站25年,我们通水通电了!”
当地有句俗语,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空气愈发稀薄,一天之内就碰到雨、雪、烈日等不同天气。这里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走的地段,经历许久颠簸,西藏“北大门”——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出现在眼前。
抵达西藏销售雁石坪加油站时,站经理次仁多布杰正站在入口处,叮嘱每一位自驾游旅客:“多接点热水,过了这里就要一口气翻过唐古拉山口啦。”
水是这里的稀缺资源。次仁多布杰自己舍不得喝上几口,却对顾客格外大方:“这些水是我们从8公里外的山泉拉回来的,每次打两大桶水,最多能用上四五天。”
加油员江央尼玛是附近牧民的儿子。他指着值班室里的煤炉说:“再过几天水桶就要结冰了,我们得先拿锥子凿冰,再生火烧水。”江央尼玛口中的值班室,实则是一间三面玻璃、一面土墙的简陋房子。白天有阳光照射还算暖和,一到晚上,室内温度常年是0摄氏度以下。屋中间的煤炉,既是取暖的地方,也是做饭的地方。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屋顶蒙上了一层灰。
说话间,司机陈师傅走了过来,他在青藏公路上跑了12年。“这里的艰苦和困难,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他随口讲起了地名的由来,“大雁从这里飞过,冻成冰块掉下来,砸出了这块地方,这才有了雁石坪。”
雁石坪加油站地处超高海拔地区,每年200天以上7级大风,含氧量是内地的40%,气压不到内地的一半。过往游客会有高原反应,连加油站的物品都偶发“异常”。“两年前收银时,前台玻璃柜因气压原因忽然裂开,吓了我一跳。”加油员普布卓玛回忆。
今年随着民生项目的开展,雁石坪加油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旁打出了一口近百米深的水井,加油员能用上“自来水”了;斜后方一根电线杆竖立了起来,这里终于通上电了;后方一排房子正在修葺中,员工们即将搬进自己的新家……建站25年,几代雁石坪加油站员工的梦想终成真。
坐标:海拔3800米的西藏那曲市索县索县加油站:
崭新的周转房等待入住
“这里变化太大,我都认不出了。”时隔4年,再次被调回索县加油站担任站经理的洛桑达瓦望着崭新的加油站,发出无限感慨。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这里是个土坡,那片房子当时都没有……”洛桑达瓦打开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不断地比对着说。最让他惊讶的是,加油站后方的一片铁皮土房不见了。
那里曾是加油员们的“家”。建站之初,索县加油站为解决员工住宿问题,建起了一排临时周转房,没想到一住就是20年。“一刮风塑料窗就隆隆作响,一下雨屋里屋外都是水。”曾在铁皮土房住了10多年的加油员阿达说,“当时6名员工和家人都住在这里,虽然苦,但也算热闹。”
2019年,3公里外的索县2站投产运行,站内员工告别了铁皮土房,却过上了“迁徙”的生活:白天在索县加油站上班,晚上蹭住在索县2站。“条件是好了,但还是没有归属感。”加油员班措说。
直至今年,西藏销售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索县加油站的住房难问题被列为116个民生项目之一,加油站后方这排崭新的周转房才拔地而起。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住新房!”德吉拉姆是加油站最年长的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年。几个月前,房子还在打地基时,她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堆物件,准备好好地布置一下新房。刚入职的加油员次仁巴卓每天都到施工现场转上一圈。“这里洗脸池、热水器、淋浴器、煤气灶、电地暖一应俱全,营业室和周转房甚至还配上了制氧机。”他兴奋地说。
索县加油站在西藏不算高海拔,但一到冬天空气稀薄,进藏游客也会出现高反症状。洛桑达瓦说,今年6月,有一位自驾游客在车里待了许久,一动不动。他发现不对劲,上前查看,发现游客正趴在方向盘上,虚弱地大口喘气。情急之时,洛桑达瓦叫上其他加油员将顾客搀进站内,让他吸了半个多小时氧气才缓了过来。“如今有了这么多制氧机,我们帮起人来更有底气啦!”他说。
时至傍晚,落日余晖洒在红色屋顶之上,崭新的周转房等待着“主人们”验收入住。(记者魏枫,张爱民、赵程皇、文德成、刘二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