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国内 > > 内容页

11年“承包”乐坛新锐的《好声音》,为何难再造“顶流”?

来源:娱乐独角兽 2023-08-31 08:00:05

作者| 赤木瓶子

编辑| Mia

逐渐在公众视野失去存在感的“中国好声音” (以下称《好声音》),再次走上风口浪尖。


【资料图】

8月25日,浙江卫视宣布《中国好声音》暂停播出。围绕《好声音》剧本、导师转身权等话题已经有太多探讨,我们更想聊的是,作为一档曾万人空巷的音乐选秀类综艺,造星能力越来越“跟不上趟”的《好声音》是否失格?娱乐独角兽统计了11年来,《好声音》中走出的历届冠军及其后续发展路径。观察到,除了少数冠军学员及人气学员后续稳步行进外,包括几届冠军在内的更多选手则是在灿星系综艺打转,接着默默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2020届的好声音冠军单依纯算是近几年来声量较高的一届冠军,也是少数没有签约梦响强音的冠军学员,更让外界称其“留不住自家冠军”。节目结束两年后,单纯依也在近日拿到浪潮榜年度新人的奖项。

在造星能力趋弱,冠军身份含金量降低,以及迄今的系列连锁反应下,为什么《好声音》再难造出如梁博、张碧晨一样在乐坛拥有姓名的冠军?伴随着公众对于选秀节目的“选人”信任度崩塌,在内娱活人效应持续递增、人人都爱真实感的群众效应下,未来的选秀类音综内容又将走向何处?

冠军边缘化,好声音也造星难?

扎西平措、邢晗铭、伍珂玥、梁玉莹,单独拎出这几位歌手的名字,大部分观众都会感到陌生。这也是近几年来,公众对于《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普遍认知:节目表现平平,真正引发大众圈层讨论的话题少之又少;造星难,即便如前文所叙的几位当季冠军,也难以被记住姓名。

可以看到,在往届冠军得主中,梁博、张碧晨、单依纯基本是在大众认知度中相对较高的三位。低调冠军梁博选择结束后深造音乐,并在2017年以一首《男孩》于《歌手》惊艳回归;前韩国女子组合成员的张碧晨因参加《好声音》夺冠直接转型vocal型歌手,演唱各大知名影视ost,今年为电影《消失的她》演唱的主题曲《笼》刷屏大小屏;单纯依参加节目时只有19岁,获得冠军后院线电影ost合约不断,并在2年后发表首专、拿到新人音乐奖项。但这只是少数令人欣慰的冠军后续发展道路,更多其他冠军学员们在节目收官的职业路线,大多是短暂绽放后的各自美丽,围绕涉足影视圈、演唱ost、参加灿星系音综等千篇一律的发展路径。在这当中也许涉及个人选择,但给市场的反馈却格外明显:选出的冠军都没人认识了,更何况其他选手?

事实却并非如此。较为戏谑的是,节目人气学员的后续发展往往要比冠军学员更为乐观,甚至造就了一些令人唏嘘的名场景。比如在2014届《好声音》中16进4被淘汰的周深,和2016届的冠军学员蒋敦豪在《创造营2021》相遇,前者担任导师,后者担任选手。再比如在2013届的《好声音》中,导师那英力保学员萱萱(戴潆萱),导致姚贝娜遗憾离场,引发舆论,最终获得节目季军的萱萱也很快消失在大众视野。

不能否认,《好声音》的舞台上的确出现过不少人气选手,且后续职业发展呈持续上升态势。如周深、张碧晨、吴莫愁、吉克隽逸、金志文、袁维娅等学员,迄今仍然常驻各类音乐榜单。但更多的是,在节目播出后,大量优质歌手赛后无法延续热度和曝光。

《好声音》作为华语乐坛最头部的选秀类音综,很快显现出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的确实实在在为华语乐坛输送了新鲜血液。娱乐独角兽统计发现,历届冠军基本上都在获得冠军后的同年或后两年内,拿下过新人类音乐奖项或成功入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曾登上门槛颇高的《歌手》舞台,作为常驻或踢馆嘉宾。

以张碧晨这类专注演唱的歌手为例,2014年拿到《好声音》冠军后,其演唱的歌曲《一吻之间》获得第22届东方风云榜年度十大金曲奖 ,次年,拿到第14届华鼎奖华语年度最受欢迎新锐歌手奖 ,2016年,《年轮》获得第23届东方风云榜年度十大金曲,而她本人则获得了最佳年度飞跃奖以及全民选择女歌手奖。单纯依也在获得冠军的两年后拿到首届浪潮音乐大赏的年度新人。另一方面,随着节目的行进,冠军的存在感逐渐降低,也能感受到导师审美、节目主推学员正在与大众审美产生偏差。

作为一档十分长寿的综艺,《好声音》的求新求变反馈到大众层面,更多是每一季新的导师与赛制带来的新鲜感。而作为一档声音选秀综艺,《好声音》逐渐失去了它的造星色彩。造星难,是近几年来选秀类综艺的“通病”,但相较于其他选秀类节目,《好声音》给市场的答案却有些相反,冠军也会“没有姓名”,人气学员拥有相应圈层拥簇,这样的观感或许是“造星偏差”。

综艺秀场,不谈梦想

《好声音》给观众的初印象是给了观众“素人一夜成名”的美梦。当一位甚至不是来自音乐类院校的素人选手,站在舞台上,用声音获得在乐坛拥有话语权的导师的认可,并得到继续共创音乐和舞台的机会。有些时候,比选手本人的演出更加精彩的,是父母或亲人们在观演室的涕泪横流。但相似的故事轮番上演十一年,观众很难不疲惫。

其实在很长时间以来,《好声音》这样的综艺不仅是素人的出道舞台,也是不温不火的实力歌手的“再出道”、转型的快捷通道。比如2013年和2014年,已经拿过台湾金曲奖入围的创作歌手艾怡良,在来到内地后,先后参加了两档声音选秀节目,《中国最强音》和《中国好声音》。再比如2013年,张碧晨拿到《好声音》冠军之前还是韩国出道女团的成员。

但《好声音》播出的几年后,大环境的改变,让默默无闻的实力歌手“再出道”、素人歌手一夜成名的选择多了起来,相较于明星化与舞台艺术高点,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得一部分受众的拥簇显然更加轻松。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出现了许多围绕青年人舞台与个性态度叙事的新综艺,如《青年计划》《舞台2023》等等,并且选手大多来自互联网平台,是拥有各自受众群体拥簇的有趣青年。

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交渠道发达的当下,观看几场直播即有概率收获一篮子的行业内幕等高效“深入业内”方式下,公众对于选秀节目的信任度正在断崖下跌。《好声音》的某段时间,导师汪峰酷爱在初舞台后追问学员“你的梦想是什么?”,而学员们的经历也被质疑为节目杜撰剧本。一系列黑幕让“梦想”二字在《好声音》舞台显得戏谑起来。第一季开始,当届冠军梁博就在赛后透露了节目是有剧本的。

这样的背景下,娱乐独角兽认为,综艺秀场,不如少聊点梦想,多看看实力。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是:前几年音综混战之后,为什么最后留下的是《好声音》这类赛制一眼看透的选秀综艺,而不是《歌手》这样直接搬来头部歌手神仙打架的音综?

二者作为同样购买成熟版权的综艺,彼时《歌手》的品质与各季歌王的影响力,业界有目共睹,对于主打品质的音综来说,观众想看的自然更多是呈现而不是成长。停播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综艺的巨大冲击下, 电视综n代围绕创新力而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随着节目行进,内容供血愈发困难、挑选到合适的成熟歌手越发艰难,以及赛制带来的争议性等等,毕竟音乐本身并没有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反观多年来稳步制作的《好声音》,多年来持续获得赞助商的青睐。但随着近些年来,导师量级不减,但学员却越来越难出圈的现状。也让行业看到,尽管选秀节目中的成长叙事固然拥有相应受众群体,但过度娱乐化、千篇一律的故事化、框架化,只会带来加速的审美疲劳

从市场角度而言,未被行业洗牌的《好声音》却因为种种内幕,暂时离开公众视野。停播后的《好声音》命运待定,但内娱的选秀类综艺将会迎接更多目光审视,也必然会给制作者们带来警醒。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