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拉链坏了,下楼就能修;鞋子破了,到街角就能补;钥匙丢了,小区门口就有得配,生活中的这些“小修小补”并非小事情。如今,这些摊点、店铺 正在回到东城居民的身边。
一大早,老居民张志刚就来到了家门口海运仓社区便民综合体里的裁缝铺修裤子,别看这个裁缝铺只有3平方米,但是大大小小的裁缝活儿都做,凭借着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手艺,孔令华白天裁剪衣服、晚上洗衣服、给皮具做护理,这个小小裁缝铺,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裁缝铺负责人 孔令华
生意还是比较稳定,因为时间也长了,都是这边的居民,大家都认识我,有点大活儿小活儿都找我。
附近居民 张志刚
比如裤子挺好,拉锁坏了,我就会来修,这个人还是老主顾,所以我们找他修也方便。
按照商务部要求,让修鞋、配钥匙等等这些“小修小补”逐渐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这处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的便民综合体,就是这次全国确定的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综合体之一,街道将以前散落在街道、社区各处的便民摊,整合到了综合体中,这样,居民们在去超市买个菜的工夫,顺便就能修修补补。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市民活动中心主任 田俊
这种门店不好找,我们是每个季度找居民需求调查,按照居民反应的情况,这些小修小补需求比较大,以后还会在钱永康社区增加更多一店多能的店铺。
评论员 国培源:“小修小补”体现“绣花功夫”的进步
曾几何时,“磨剪子嘞,戗菜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汇成了我们童年记忆的背景声,但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东西破了就直接扔了,这些吆喝也就很少听见了。但居民对这些“小修小补”的需求真的时过境迁了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小修小补”并不是真的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新建小区没有为它们预留空间。“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人间烟火、民生刚需,更是扩大就业的选择。
商务部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有助于这种“小修小补”服务的回归,也从一个层面,体现出城市管理者绣花功夫的务实进步。
编辑:张博宇
责编:徐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