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标签
(相关资料图)
正变得越来越廉价
打开手机,满眼名校博主。
“清华学长教你如何考高分“、”北大学姐教你如何自律”的帖子,屡见不鲜。几乎每一条浏览量都很高,评论区全是“求带”的声音。
坐拥百万粉丝的学习博主张某,就是其中之一。
他自称是清华经管学院研二学生,正在考北大博士。他经常把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发到网上,大家很喜欢看他晒学习日常。
有时断更久了,还有粉丝惦记着:“是不是学习太忙没空拍了?”
殊不知,他最近被抓了。原因让人意外:他只是个无业人员,并非清华学生。
因为非法售卖印有清华logo的笔记本、钢笔、徽章等文创产品,他被判了3年,成为第一个因造假而被抓的“清华博主”。
这件事东窗事发后,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看到的名校博主,并不一定是真的。
当名校标签变成流量密码,妖魔鬼怪来了,以假乱真也来了,让人唏嘘不已。
01
只要胆子大
人均清华北大
张某行骗,一开始只是出于虚荣心。
他坦承:“我从小一直有名校情结,特别希望能在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就读,然而自己又不够努力,高考只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
所以,他在注册短视频账号时,把毕业院校改为清华大学。没想到,这个标签让他快速涨粉。
他索性假戏真做,非法办了张学生证,常年混迹于清华园内,一边拍一些教室、食堂、图书馆的视频,一边带货。
张某并不是第一个在网上冒充清华北大学生的人。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有个博主分享自己“退学清华考北大”的励志经历。他说自己考上清华后不喜欢,于是不顾家人反对,重新复读考上北大。
视频里有图有真相,无数用完的笔芯,密密麻麻的笔记,不停刷题的场景,都让人狠狠共情。
这个视频的点赞数很快超52万,评论数超10万,人们一边羡慕一边送祝福,“好厉害,学霸到底是学霸”、“是金子终会发光”......
但反转来得太快,粉丝上来后,他就拼命卖课。有人在评论区问了句“北大咋还没开学”,就直接被拉黑。
随后,他的图片也被发现是盗其他博主的,还有的是PS的。眼看就要被拆台了,博主忙着删除负面评价,清空视频,至今没有回应。
这还不算什么,为了博流量赚收益,有人甚至搬出祖宗三代来弄虚作假。
博主@橘里自称是“第三代985”,说自己正在人大读书,姥姥姥爷毕业于清华北大,爷爷奶奶毕业于浙大同济,父母也都是名校。
有网友提出质疑,说图中的校徽不对,她却答非所问,晒了张结婚证出来。
“我一直不明白她晒结婚证什么意思,结婚证又不能证明学历。”
“因为没有毕业证。”
在评论区,有人直接在线打假:“这一看就是假的,那个时代长辈清北的,还这么牛,学校老师肯定多少都知道。”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中国人骨子里有种名校情结,所以“清华北大”成了各大社交平台爆款标签,再加上平台审核不严,总有人为了面子或利益撒谎成瘾。
02
北大清华“娇妻们”
热衷于学历标签
假冒伪劣的“名校生”翻车,大家觉得不足为奇。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有些货真价实的名校生在网上创作内容时,同样热衷于蹭母校的流量。
像近期引发热议的“张小年”和“全嘻嘻”,让人对名校生彻底“祛魅”。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小年,发了个和男友一起去捐精的视频,一上来就咋咋呼呼:“出事了,我家出大事了!”
原来,是男友想去捐精。她不同意,说不能让“肥水流了外人田。”接着,男友开始科普,把捐精上升到为国家做贡献。
可实际上,他只是想薅免费体验,还有5000多块钱的补贴罢了。
两人去医院后,医生让他们自己看下具体流程,结果她男友立刻翻脸,气得大吼大叫:“什么态度啊?”然后跟医生吵起来,处处透露着“我要捐精,你为什么对我不热情”的委屈。
他们把视频发在网上,指责医生毫无专业精神和工作劲头。结果,大家并不买账,说他俩带着摄影机去医院,干扰了人家正常工作,反而被骂上热搜。
视频中两人言辞傲慢自大,处处流露着优越感和精致利己主义,让人充满不适。
北大毕业生全嘻嘻同样如此,穿着睡衣和日本女性主义作家上野千鹤子对谈,直接来了句:“你不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
这话一听就很别扭,因为它默认结婚是人生必选项。似乎不结婚,就是不正常,是受了某种刺激。
人们期待中的高知女性碰撞,变成了家庭琐事倾诉,连上野千鹤子也犀利地指出:“那时你其实喜欢的是婚姻,而不是男人吧。”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于是,幻想着他们各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可实际上,名校只能代表他们学习能力强。如果分享学习干货,他们或许有经验。但在其他方面,未必比其他人做得好。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有热度。
很多毕业十几年的名校生,依旧喜欢把母校挂在嘴边,当成炫耀资本和圈粉利器。
03
被廉价化的名校光环
名校标签,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
人人都有慕强心理,正如项飙所说:“我们总体的社会环境,有很强的冲动要把人符号化、象征化,这个大学,那个名人,很多人都是抱着五颜六色的泡泡在漂。”
然而虚假的泡沫,总有一天会被戳破。靠流量红利炒起来的网红,也很容易被流量反噬。
《这个不可以报销!》剧照
今年初,有学生采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请问老师怎么看待现在人人都想当网红?”
他聊了聊自己的观察:“我不觉得现在人人都想当网红。比如在我的课上,30个同学想当网红的不会超过5个,只是想当网红的人比较容易被我们看见,我们才会觉得好像很多人都想当网红。”
《普通人》剧照
说到底,网红也是一份工作。正儿八经分享生活本身没有错,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赚快钱,毫无底线地滥用名校名气,就算一时拥有了流量,也很难赢得人心。
要知道,任何一所大学的光环,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它的背后,是前辈们一点一滴的积累。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盖又不出二途。一曰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想做什么是自己的选择,但也希望都能爱惜自己的羽毛,哪怕不能为名校增辉,也不要一味消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