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晓娇】第二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6名来自北京和香港的大学生于上周二结束了在香港6个星期的交流学习,来到北京继续他们的旅程。
该项目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下文简称“香港故宫”)推出。作为一座成立仅一年的年轻博物馆,香港故宫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上百万观众,还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与北京故宫深度合作。馆长吴志华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为我们介绍了其交流活动的亮点与初衷,透露了香港故宫未来在文创及展览等方面的安排。
环球时报:第一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是在线上举办的,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但这次改为线下举行后只在众多报名的同学中筛选16人参加,请问是出于什么考量?您认为此次交流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资料图】
吴志华:其实现在香港跟内地已经有很多短期的学生暑假交流活动,但我们希望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这次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有8名来自北京,8名来自香港,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组有香港的也有北京的。他们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中生活在一起,有非常充分的交流机会,虽然看起来规模小,但真的出效果。
这次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博物馆,但也扩展到博物馆跟城市的关系,跟其他产业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真正进入不同的馆实习,做一些文创考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让它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在一起。
香港故宫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博物馆,过去一年收获了100多万观众,算是很成功了。但我们觉得博物馆的成功除了看观众数量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传承作用,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这项活动能够培养新一代博物馆方面的人才,这一点意义非凡。
环球时报:近些年北京故宫做的文创特别出圈,请问香港故宫在文创方面有哪些规划?
吴志华:我认为开发文创产品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通过它把文物的文化价值传播得更好更远。很多时候观众看完展览后,希望拥有这个物件,这不现实,但是有了文创产品,他们就能买回家使用、欣赏,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开发文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挑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内涵的、公众喜欢的、在设计和制作等方面技术高的。
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已经开发了很多很好的文创产品,我们不希望重复。香港故宫开发自己的文创,就要突出我们的独特性。我们的特点是比较现代化、年轻化,可以利用现有有经验的年轻设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为我们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把文创作为香港故宫一个重要部分。
环球时报:除了青年培训交流之外,京港两故宫目前还有哪些方面的合作?我们未来可以期待在香港故宫看到哪些新的文物?
吴志华: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展出了900多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很受欢迎。我们展出北京故宫的文物时会用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表达把故宫文化以更具内涵、更丰富、更有立体感的创新手法表现出来。未来一年大概起码会有500件文物在香港故宫轮流展出。
我们会定期轮换展出的文物,有小换和大换。“小换”是指大概每个月要轮换25到30件文物,一年之内短期轮换大概5到6次,算下来起码有200多件文物会在其间更替;“大换”就是每两年进行一次整体的替换,观众任何时间到香港故宫都可以看到新的文物在展出。
很多观众尤其是大湾区观众去趟北京需要很久,但到香港反而更方便,坐高铁不用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不少观众都来香港故宫参观过好几次,他们称赞说“原来我们展出这么多文物,看也看不完”,这是我们在展览方面跟北京故宫的合作。
教育方面的合作往后会更加深入,比如北京故宫在数字化方面做得很好,已经有10万件文物在线上建立了高清版本,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往后会推动更多跟北京故宫的合作,在香港进行更广泛的文物教育工作、人才培训工作。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际合作。京港两馆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扩展国际影响力,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更多海外观众。同时也希望跟一些外国重要的博物馆合作,把他们的展览引进香港或北京展出,把中国的文物放到他们馆里展出,推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这个交流活动未来会加强,配合国家现在文化外交的政策,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