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泰安市为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于2018年在泰山区先行试点职工长期护理保险,2019年1月1日实现全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2021年9月在肥城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2年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对泰安市长护险试点工作发来专题感谢信,对泰安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长护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满意,对泰安市攻坚克难、积极进取,为长护险工作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全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六优化”。泰安职工长护险全面运行两年后,进行了政策优化,出台了《关于完善泰安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泰医保发[2021]54号),基本形成职工长护险“泰安模式”。增加了照护服务。在原有保障内容“医疗服务费用”的基础上,增加“照护服务费用”,并将照护服务费用作为主要保障项目。扩大了保障范围。在保障重度失能人员的基础上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设定了照护护理包。对机构内部护理和机构上门护理制定护理包,分必选项和可选项,监督护理机构完成护理项目,让参保人员真正得到护理保障。提高居家护理待遇标准。在护理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的基础上,委托参保人亲属照料护理并发放照护补助金,增强参保人员的获得感和认可度。支持和鼓励养老机构、照护机构的发展。在制度设计上对护理机构实行适当倾斜政策,鼓励有资质的照护机构、养老机构提供照护服务,支持照护机构、养老机构产业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赢的格局。优化扩围提升长护险可及性。分5批次公布了180家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扩大了定点范围,参保人员更具有可选择性,服务更便捷。
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四创新”。在肥城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逐步探索完善,在“四个方面”探索创新,积极打造“肥长护”品牌。筹资模式渐进式。建立起“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个人缴费、财政补助按比例分担”的动态筹资机制。待遇保障多类型。探索建立基础生活照护与专业医疗照护相结合的“1+1”居民长护险制度。享受居家护理的,基础生活照护由失能人员亲属提供;专业医疗照护由镇街卫生院提供,按照重度失能等级,照护项目采取“10+X”模式;享受机构护理的,根据重度失能等级不同标准支付医疗护理机构。全方位参与。实现政府主导、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商保公司经办的“三方共为”管理机制。经办环节方便快捷。申请受理即时办、评估鉴定上门办、结果纳入透明办,纳入范围人员从评定结论下达之日起按照规定享受长护险待遇。
长期护理保险促进了医养机构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定点护理机构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优化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分流住院人群,缓解“挤住院”问题。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成为居家护理定点机构。明确了准入条件和标准,其中,已经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机构资格;护理站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为机构护理定点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载明的主要执业地址之外的其他执业地址,业务范围包括全科、内科、中医、护理;具备条件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按照护理站标准取得护理站资格并开展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对具备护理服务条件,能够提供泰安市确定的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但无内设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无法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就近与定点医疗机构(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签订合作服务协议,及时将符合此种条件的23家养老机构(护理院)纳入了定点范围,较好的满足了参保人员的护理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建立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相结合的制度。形成了居家服务是主体、社区服务是依托、机构照护是补充的制度架构和格局。提高了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避免了住院治疗的高额医疗费用,也减轻了患者家人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事务性负担。目前全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106万人,待遇享受4193人。2022年泰安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出1314万元,2023年上半年支出1187万元。目前肥城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参保65.4万人,待遇享受2537人,2022年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支出1122万元,2023年上半年支出759万元。同时推动了护理服务市场的发展,增加了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的收入,有利于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参保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