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 内容页

通讯:探访在中国边城二连浩特说汉语的外国客商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8-31 21:00:41

题:探访在中国边城二连浩特说汉语的外国客商


(相关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这个多少钱?”“240元(人民币,下同)”“能不能再少点,200元?”“好,这个首饰盒归你了……”

8月31日上午,在中国边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的国际会展中心,一名巴基斯坦客商与前来购物的女士用汉语这样讨价还价。

2023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简称“二洽会”)8月30日在二连浩特启幕,为期5天的该次洽谈会,吸引了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韩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客商。

图为2023中国“二洽会”开幕式现场。  李爱平摄

40岁的伊克巴来自巴基斯坦,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表示:“两天来,因为能用汉语与中国客商沟通,自己也收获了不少订单。”

曾经在中国上海、黑龙江、广州多地生活8年的伊克巴认为,“在中国做生意,说汉语不仅可以交到许多朋友,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对于参加此次“二洽会”,伊克巴介绍,他最大的收获是“来这里可以与各国客商有更多国际化的交流。”

“二洽会”上,记者曾向外国客商询问商品价格,他们无一例外都能用汉语作答,区别仅在于表达流畅与否。

二连浩特民众董文说:“由于二连浩特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这里外国客商会说汉语并不少见,个别客商甚至还会模仿当地人说话的语气语调。”

图为2023中国“二洽会”二连浩特民众与外国客商商讨价格现场。  李爱平摄

49岁的王庆南来自中国福建,在此次“二洽会”上,他见识到了外国客商的汉语功底。

“在我的展台前,这几天不时有外国客商来购买金骏眉、普洱、大红袍等茶叶,他们除了讨价还价外,还会说出不同茶的口味。”王庆南透露,他对此很惊讶。

公开资料显示,从清代起二连浩特便是中国贸易集散地之一。当时在此谈生意的商人多做“袖里生意”,交易双方在袖子里两手互搏,讨价还价,“掐”出合适的、不为他人所知的价格。

1992年,二连浩特成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彼时外国客商与中国商人交易时,由于语言不通,还曾产生“手语生意”,买卖双方交易全程几乎不说话,而是打手势比划,一掌为5元,一掌正反或两掌是10元,点头成交,摇头作罢。

“如今在二连浩特,会说汉语的外国客商越来越多。”二连浩特商人赵龙惊叹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每天通过微信能收到不少国外的蔬菜订单,即使不见面,也能做成生意。(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