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 内容页

封面评论 | “体面”的困难家庭引热议,尊严受助和透明慈善当平衡

来源:封面新闻网 2023-09-01 03:49:12


(资料图)

蒋璟璟

近日,山东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发视频称资助一位女学生3.6万元,但有网友发现女孩家里装修看起来很“豪华”:客厅宽敞、瓷砖锃亮、挂壁平板电视。之后,社交平台又曝光了疑似受助女孩子的照片,女孩打扮时尚。在事件引发争议之后,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负责人出面回应:“她们家遭受了几次大灾大难,你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可能都要掏钱捐给她。”东营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科工作人员也表示,经核实,女子家庭经济确实比较困难。(澎湃新闻)

此前视频片段中出现的受助女学生,确实不符合典型的“穷困者”形象,至少其穿戴打扮留给网友的第一印象,相较于原本的想象颇有落差。“以貌取人”的视觉判断习惯,往往牵连着一套朴素的社会经验系统。这种直觉式的评判体系,通常都呈现为“一眼看穿”的犀利与自负。在每个人的心底,实则都有关于“困难者”“可怜人”的人物画像。而当现实与预想背离,“质疑”就会被神经反射式触发,事实检视与道德审查,相随而至。

具备最广泛辨识度和接受度的困难户设定,大概是家徒四壁、破破烂烂、哭眼抹泪的那种。因为可怜所以可悯,因为悲剧所以同情,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爱心与慈善最本源的逻辑。这一逻辑客观存在,并且很多时候,会表现为一种“反之则反”的演绎。在东营的这起爱心救助事件中,受资助的家庭,被指“疑点重重”:房子看起来整洁得体而非破旧不堪,女儿看上去光鲜入时而非灰头土脸。于是乎,当“狐疑”取代了共情,担忧被欺骗的善心,自然会开启自我保护。

图据视觉中国

尽管“救助中心”各种澄清,表示房子是村里盖的、没有房产证的“村改房”,陈述了这家人遭遇的各种不幸,并晒出一堆事故鉴定书、医院病历、法院判决书作为“惨剧”佐证;尽管当地民政局工作人员出面背书,回应称“经核实,女子家庭经济确实比较困难”……可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网友坚持“就是不信”,乃至以一种不管不顾的姿态怒怼一切。事已至此,事实问题,似乎又转化为了信用与认知的问题,于此一时间俨然无解。

此事作为个案之所以纠结,乃是因为其触及了某些根本性的命题。比如说,慈善救助的适用条件。怎样的对象才有资格获得救助,是非得要卖房、举债,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才配获助,还是在遭遇巨大困难、确实无力解决之际,就有资格呼吁社会伸出援手?此外,这其中还涉及受救助对象“权利让渡”的边界问题。一个接受捐助的个体,还有没有资格保持基本的尊严、体面,能不能在众人面前掩藏自己的窘迫,又或是就非得毫无保留在大庭广众暴露无遗?

慈善事业,天然对公平性、透明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回应其合理关切,又能尽量兼顾受助者的自尊和隐私?之于此,需要专业、标准化的运作程序作为支撑,更需要在每一起专业的慈善行动中积累互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