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内容页

时讯:脚踢滴滴、拳打美团,高德成了阿里的新王牌

来源:亚设网 2023-02-23 11:23:55

成功“走出地图”,高德做对了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作者:Hernanderz,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资料图片)

2月20日,报道称阿里本地生活业务进行新一轮调整,原属于饿了么旗下的到店业务(即口碑板块)将并入高德。有知情人士表示,本轮调整后阿里本地生活团队将继续收缩,饿了么到店业务服务范围已由此前的40城缩水至不足10城。

毫无疑问,饿了么的处境正变得愈发尴尬,和美团的差距日渐拉大。相比之下,高德在阿里内部的地位反倒是扶摇直上,如今更是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最重要的王牌。

2月21日,高德地图还正式发布了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将该项目视为本年度的“一号工程”,宣布继续深耕出行行业,和传统运输出行行业共同推进数实融合。

有知情人士向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透露,高德是2022年阿里年终奖系数最高的业务线之一,可谓备受高层肯定,受宠程度不言而喻。

早期面临诸多挑战的高德,凭什么成为阿里本地生活的新宠?剥离饿了么后,到店业务能否和高德的出行业务完美融合?

解决了这些问题,或许就能看懂阿里本轮调整的深意。

(图片由价值研究所摄制)

高德崛起关键词:跨界、转型与创新

众所周知,高德并非阿里自主孵化的“亲生子”。2014年,阿里花费了超过10亿美元拿下高德72%股权,使后者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此时距离高德成立已经过去12年,但在轰轰烈烈的地图大战中,高德正面临百度地图的穷追猛攻,处境愈发不妙。

对于这时候的高德来说,卖身阿里是自救之道。但以阿里对收购对象、子公司一贯强势的管理手段来看,外界对高德加入阿里之后的前景并不是十分看好——业务方向可能会偏离高德原定轨道、沦为辅助阿里其他业务的工具人,就是最大的担忧。

不过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高德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打消了外界的疑虑。高德融入阿里生态的过程,远比想象中顺畅。

首先,虽然高德地图在和百度地图的长期缠斗中不落下风,但却逐渐看清了导地图业务的天花板,并在阿里的谋划下开始转型。

被阿里收购之后,高德虽然获得了阿里系APP的流量扶持、打通内循环链条,但并没有帮助其拉开和百度地图的差距。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历史数据显示,在阿里收购高德的头五年,高德地图市场份额平均约为33%,以不足1个百分点的优势力压百度排名第一,腾讯地图以约15%的占有率排名第三。

在月活用户规模上,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两大巨头也在伯仲之间,五年平均数据均在3.2-3.7亿之间浮动。不过导航、地图服务盈利模式有限,市场天花板近在眼前,两大巨头不得不思考新的出路。

尤其是在商业化进程中,这两大平台都遇到了不少问题。

虽然阿里在收购高德后许下了“三年内不考虑商业化”的承诺,但高德总不能长期靠阿里输血供养。随后两年,张勇甚至直接参与高德日常运营,为后者作出了大量规划。

2020年,百度地图开始转变思路,主动降低引流、投放力度,将重心从提高月活转向改善ROI,并逐步让地图和百度其他项目进行联动。而百度为地图业务选定的发展路线,是往AI方向钻研,融入汽车版图。

或许早在2017年成立IDG智能驾驶事业群那会儿,百度地图的使命就悄然发生变化。2021年百度宣布造车、2022年百度地图正式并入IDG,百度也完成了“车路行图”的智能交通布局。

在百度对上一次公布的数据中,截止2021年11月,百度地图接入的萝卜快跑出行业务日均订单量超过1500单,超过了谷歌子公司Waymo。去年下半年,萝卜快跑开始启动更多城市的试点工作,百度地图移动端就是主要流量入口。

高德这边,虽然也在摸索出行业务,但却选择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百度地图专攻AI、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融合,高德则开创了聚合出行的新模式。

这时候就要说到高德逆袭的第二个步骤:阿里确实让高德跨界了,但也准确捕捉到出行市场的缺口,开创了从导航工具到聚合出行平台的转型先例。

事实上,早在2017年底,高德就悄然上线了聚合打车功能,但一开始并没有大规模宣传。到2019年,在张勇的推动下,高德地图正式加入阿里生态基础设施服务版图,开始着手改善消费者连接、商家服务等环节,聚合出行模式开始走红。

为了扶持高德的打车业务,阿里可是投入了不少资源。数据显示,2021年4月高德地图的平均日活正式破亿,成为一个庞大的流量池。也是到这时候,滴滴方才如临大敌。

当然,这1亿日活并非高德的顶点。在介绍其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计划时,高德也公布了一系列最新运营数据。

目前,高德地图聚合的出行服务覆盖公交地铁、网约车、火车、客运甚至飞机等出行模式,并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查询以及充电、加油等配套服务。此外,该平台已经和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公司进行合作,接入的加油站、在线充电站数量则分别达到3万个和11万个,覆盖全国340多座城市。

或许正是因为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聚合出行无法承载阿里对高德地图的全部野心。往更广阔的本地生活市场延伸、“吞并”饿了么的到店业务,就充分展示了阿里的态度。

加入高德后,到店与出行两大业务如何协同发展?

高德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主角,其实早有预兆。

早在2021年将本地生活公司重组为本地生活服务板块后,张勇就提到用户对高德地图的依赖程度、使用习惯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并将高德的定位调整为“生活服务好平台”。

“以饿了么为中心的到家和以高德为中心的到目的地业务相协同,将成为我们的新方向。”

2021年,阿里本地生活再次进行组织架构大调整,将高德、饿了么、飞猪确立为三大核心业务,张勇则再次强调了对高德的信心。不过目前,张勇早已不再亲自过问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的业务,将重心转移到阿里云上面,还要监管同城零售事业群的救火司令俞永福也分身不暇。

这样一来,整合出行业务和到店业务的重任,或许要落到高德CEO刘振飞的身上。有消息指,在本轮调整生效后,原饿了么到店业务负责人张亮将不再直接对接俞永福,改为向刘振飞汇报,等于进一步提高后者的话语权。

刘振飞为高德带来的改变和贡献,自然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张勇、俞永福也为高德的路线规划花了不少心思,确定了进军聚合出行和本地生活的大方向。但奋战在一线、推进各种具体事务的,一直都是刘振飞。

技术咖出身的刘振飞,强在研发,用户运营和营销并非其优势。有鉴于此,饿了么到店业务和高德出行业务的融合,更有可能从算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户兴趣匹配和商家数字化升级等环节出发,而非大规模的烧钱营销。

早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不久,刘振飞就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提过,高德正致力于搭建商家和用户的数字化桥梁,帮助出行、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商家进行数字化升级。比如推出覆盖全国300+城市的全品类热门商家推荐功能和类似于美团“必吃榜”、携程“美食林”的榜单服务。

(图片来自高德地图)

在和线下商家的合作中,高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刘振飞曾透露,2019年启动“小店发光”计划后,高德收录的活跃地点信息就快速超过7000万个,包含大量小吃店、打印店、五金店等。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高德地图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计划中,数实融合、以数助实同样是重点。高德方面表示,将向更多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司机开放数字化工具及服务,比如导航系统、平台流量和底层技术服务等,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

俞永福则在参加“科技创新数实融合,助力建设交通强国”研讨会时表示,高德将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找到业务新增长点。

“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能把多种出行方式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出行入口,相信能带动生态共赢。”

如今高德需要做的,不过是将出行、旅游领域的经验和模式,移植到更多餐饮商家身上。

比如为餐饮商家提供全新的数字化入口,和高德原有的出行、酒旅等板块的数据库打通,构筑全新的用户画像、匹配用户需求——可以想象,当一个游客使用高德打车或查找线路的时候,同时还能收到美食打卡点和团购信息推送,何乐而不为?

高德的未来,可能是下一个超级APP

当然,任何调整都有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要明确的是,在剥离饿了么、纳入高德之前,阿里到店业务早已尽显颓势——并入高德不一定能帮助该业务触底反弹,可是不调整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数据显示,饿了么餐饮到店业务目前直营范围已从巅峰时期的40城收缩至10城,其他城市团队全部转为服务商模式。据报道,饿了么的餐饮到店业务当前正处于亏损状态,调整已迫在眉睫。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并入高德后阿里的到店业务拥有更大底气,面对美团、抖音、快手们的竞争——毕竟这些竞品,也全都在扩大服务范围、打造从出行、酒旅再到餐饮到店的完整服务链条。

不过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板块最近两年的调整越来越频繁,高德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未来会不会变得不堪重负?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高德确实有变成下一个超级APP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背景是,高德流量一直在增长、入口一直在增加,是阿里本地生活三大王牌中上升势头最猛的一员,也具备承接更多业务的能力。

根据阿里此前的规划,饿了么和高德有截然不同的路线规划,分别承接到、到目的地两个流量入口。要让两者合并难度颇大,但饿了么旗下如到店等分项业务并入高德,或者饿了么各类功能的迁移、进驻就要现实很多——日后如果高德全面接入外卖功能,也不用绝对奇怪。

阿里本地生活的另一个重点项目飞猪,融合的难度就更低了。目前高德地图已提供景点门票预订、车票代售等功能,本质上和OTA平台别无二致。虽然入口增多、业务线变得庞大后,高德地图将无可避免地变得臃肿、阿里对其的要求也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对抗美团、抖音等超级APP的一种方法。

值得肯定的是,阿里于高德这个充满潜力的业务不仅投入了大量资源,也保持了足够的耐心——这对向来重视投资回报速度的阿里来说尤为难得。

加入阿里初期,高德和钉钉、天猫精灵等业务一起被划入创新业务板块,主要通过地图、大数据服务及传统的广告模式变现。但在这一阶段,高德发展速度不快,重点任务是积累技术与用户。财报显示,直到2018财年阿里创新业务实现营收才不过46.65亿,净亏损却达到59.71亿元。

尽管前期烧钱严重,阿里对高德的支持力度也没有减弱。在阿里云等团队的帮助下,高德的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比如早在2015年,阿里云就开始帮助高德进行动态化技术升级,不仅提高了导航精度也丰富了展示形式,改善了用户体验。

公开资料显示,2015-2020年间,高德技术开发团队从百人左右增长至近1300人,测绘、采集、三维建模、视频影像和云端数据储存等技术都在这五年间取得长足进步。到后来,高德转型做聚合出行、本地生活业务,这些在前期积累的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新一轮转型升级到来,高德可能也要经历一段调整期,各方面开支或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只希望这一次,阿里还能抱有同样的耐心和信心。

写在最后

虽然高德的业务越来越多,早已不局限于地图、导航领域。但对于自己的本业,高德还是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和资源,并没有忘记初心。

2月18日,高德就宣布和千寻位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推出“北斗出行应用创新计划”。高德同时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目前,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经超过了3000亿次,完全实现北斗系统主导的导航定位。这一系列动态,也向外界展示了继续钻研高精尖出行技术的决心。

功能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完善的高德地图,自然也需要更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坚持技术升级,或许也说明高德已准备好承接更重的任务——还有更苛刻、挑剔的用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