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内容页

焦点热文:央企最牛打工皇帝,创造24项世界第一

来源:亚设网 2023-04-12 09:04:26

他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前,把世界冠军细分行业从现在的24个做到40个。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牌者”(ID:chuangpaizhe),作者:创牌者,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资料图)

01

他被称为央企最牛“打工皇帝”,能力和薪资同样惊人。

他率领的央企,也许不像华润一样,只要去超市就能看得见。但只要你坐过飞机、买过国外产品,就一定跟他有关。

他就是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

他统领的中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连续25年世界第一,全球疯抢的集装箱,近一半都攥在他的手中。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中集创造了半挂车、旅客登机桥、集装箱运输车、低温气体运输车、海工平台等24项世界第一,业务遍布全球120个国家,年营收近千亿。

而在他接手之前,这家“巨无霸”一度在破产边缘挣扎,连年亏损,大股东撤资,公司裁员80%。

02

1979年7月2日,深圳蛇口炸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当年,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时,一定想不到,当时享受蛇口红利的创业者中,唯一一个做成一家世界级制造企业的,居然是麦伯良这小子。

1981年大学毕业后,麦伯良主动争取到深圳,被分配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也是这一年,我国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中集正式成立。

第二年,中集开始试生产时,缺个做集装箱产品报价和技术说明的人。就跑到招商局问:有没有人可以到中集帮忙?

就这样,麦伯良成了英国来的生产技术经理的助手,也是中集第一位集装箱设计师。

麦伯良胆大心细,没摸过的机器也敢拆,还修好了厂里最贵的一台德国进口二手车床,很快建立起威望。到1985年,他已晋升成中集副总经理。

1986年的国际航运市场异常萧条,中集几乎整整一年没有接到一个订单。前期300万美元的投资亏完后,丹麦方提出撤资,公司一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300多人,最后裁得只剩下59人。

27岁的麦伯良也面临着去留的抉择。但袁庚叮嘱他:“中集不能倒,你们要想办法自谋生路。”

袁庚的话,让麦伯良最终选择了留下。

他另谋出路,带领工人利用原有厂房和设备,做起了钢结构产品。靠制作钢窗钢门、承接配电箱、法兰盘,中集不仅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年,还实现了公司历史上首次盈利。

第二年,集装箱市场开始好转,中集又回到集装箱的轨道上。

当时的全球集装箱市场,韩国占据60%,日本和中国台湾瓜分了剩下40%,中集可谓举步维艰。

麦伯良的策略,是靠成本制胜。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中集一个集装箱的总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50-100美元,质量却丝毫不差。

中集凭借过硬质量和价格优势,一点点撬开了市场。

到90年代,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中集抓住机会先后并购了青岛、上海、南通、天津、新会、大连等沿海城市的10多家集装箱企业,公司规模大增。

到1996年,中集以20%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韩国现代和进道,成为集装箱行业的全球第一。

但麦伯良的梦想才刚刚开始,他甚至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放出豪言:给我15年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03

“你已经取得了十几个世界第一,非要做深海海工,名声可能会葬身海底”,老领导告诫他。

2008年,麦伯良决定收购来福士,进入深海海工领域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可他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董事会:大国重器,总要有人做啊,舍我其谁?

在此之前,中国的海底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但深海开发技术,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

麦伯良觉得,中集作为央企,只有敢于攻克这样高精尖的海洋工程,才能实现股东长期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5月18日,南海神狐海域。

高118米、甲板面积足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的“蓝鲸1号”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顶着12级台风,在海上连续作业60天,终于在惊涛骇浪中从1000米的海底成功开采出可燃冰。

这是我国可燃冰开采的历史性突破。一把火烧出了5000亿吨“黄金”(可燃冰)。

蓝鲸一号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正是由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

从集装箱、灌装箱、半挂车,再到如今的海上钻井平台,麦伯良带领中集拿下足足24个细分领域的世界冠军,但这还不够。

麦伯良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前,把世界冠军细分行业从现在的24个做到40个!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