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优衣库长青款,又要zara大基建。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赫晋一 陈子儒 高赵宇,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放弃尊严、降价“渡劫”的安踏李宁们,又硬气了起来。
有消费者反映,李宁把6折券、生日券取消了;前两年一百多买的安踏运动鞋,改个款摇身一变,卖到了300多。
特步、安踏最新的交流纪要都提到了“对后面几个季度越来越有信心”,开始降低折扣力度。
然而不久前的2022年报明明显示,各家卖不出去的货依然堆积如山,是什么给了它们涨价的勇气呢?答案写在库存效率指标里。
可以看到,相比2010年的库存危机,本轮周期中出现了三大变化:
·库存周转天数的增幅,明显降低。
·走出危机的速度,明显加快。以安踏为例,上一轮库销比从5:1降低至4:1耗费近5年,这次仅用1个季度就大幅优化。
·没有出现营收增速集体“扑街”的情况,大部分公司仍保持正增长。
也就是说,运服行业本轮的库存问题恢复速度更快,产品从滞销快速变为相对紧俏。
而之所以会如此,在于渠道改革、产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化库存效率的模式,正在上演。
换言之,运服行业的库存危机,其实是一场场“周转革命”。其中库存效率(此处以存货周转天数变动幅度)与资本市场认可程度(股价涨幅)高度相关。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稳高周转的企业,更具备跑赢大盘的可能。
但就像枪炮用久了会有磨损,模式延续久了也可能免疫,当下运服行业的“周转革命”又进入新阶段。
这也是安踏李宁们,能快速“恢复健康价格”的底气所在。
“卸磨杀驴。”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020年8月,安踏的一条公告将跟随丁世忠一起打江山的经销商,推到了集体“毕业”的边缘,也让自己站上了风口浪尖。
这条公告的内容是,安踏主品牌将砍掉经销商模式,向直营零售转型,到2025年,直营模式占比将达到70%。
显然,其是想抄上一轮库存周期的作业——DTC改革,降低库存风险。且为此不惜自断臂膀,比如安踏总裁郑捷说道,“走出这一步其实是蛮艰难的,但是我们觉得必须要走出这一步。”
这样的选择,当然没有问题。可以看到,其第一阶段选定11家分销商,旗下将近3600家门店,在之后的6-9个月里,进行了工作交接。这刺激其营收和利润,2021年出现了大幅的提升。
然而一年后(2022年),其收入增速即从38.9%降至8.8%,利润也拐头向下。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上一轮库存周期中也曾上演过。
以李宁为例,2012-2015年伴随着渠道改革的推进,库存效率等相关指标,改善幅度很大。但2016年起,相关指标的优化程度逐渐放缓。
同时,其带来的财务刺激效果,也在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DTC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而这正是所有改革的共性规律——带来的效果并非线性增长,而是会有衰减过程。
换言之,渠道改革已成为行业常态,继续下去对库存效率改善有限。这倒逼运服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可以看到上一轮库存危机后期,运服品牌对线上线下互通热情高涨。
比如,安踏高管表示,“公司对线上线下的业务进行全面的整合性管理,即实现实时与公司整体一盘货进行完整打通。”
类似的,李宁在创始人回归后,积极拥抱互联网:提出要将电商渠道占比提升至25%—30%;同时,投入全年营收的0.5%对IT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
从效果来看,各家都有所收获。
供应链上云的特步,效率提升了20%-30%,疫情期间,仅用两周就在线上开出了超3000家云店,将线下门店作为了快速发货的前置仓。
而据公开信息,数字化转型前后,李宁的库存周转率从1.5次提升到2.3次,同时电商渠道高速增长,拉动整体流水增长。
由此来看,作为接力DTC的提效举措,数字化转型也已进入高分位——几乎覆盖了所有零售门店和电商渠道,后续也难以避免边际递减的趋势。
当然,鉴于数字化转型以及渠道改革的情况,行业这一轮的库存表现有了高基调。
可以看到这一轮相比上一轮,在收入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与2012年相比,2022年安踏收入增长605%,李宁增长235%,存货减值准备却明显下降。说明各家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但就库存危机的修复而言,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毕竟更本质的矛盾是把产品卖出去,利润、现金流重新轮动起来。
“自己作死自己。”这是一位观察人士,对202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李宁突然在全国新开超百家门店行为的评价。
但事实上,不仅是李宁,近两年国内运服品牌几乎集体恢复了门店增长。
库存高企的背景下,如此大搞扩张,运服品牌们难道不担心库存效率进一步下降吗?毕竟新店都要经历一段青黄不接的培养期,短期内门店销量难达平均水平。
当然也有人逃脱这个魔咒,比如ZARA持续在扩店,但周转率却不断提高。
究其本质可以发现,扩张期间的ZARA可谓“步步为营”。
2001年Inditex集团耗资1亿欧元,专门为ZARA修建了一座超大型物流中心,使得分拣效率提升到每小时处理8-10万件服装。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公司海外加速扩张奠定了基础。”有券商如此分析。而ZARA确实在此之后,将欧洲纳入征服的版图。
这是ZARA一以贯之的路线,如下图,无论是前期本土扩张,还是后期涉足亚太,背后都有物流建设的力量在推动。
也就是说,ZARA能消化扩张的负面影响,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关键在于物流设施的提升。
当下国内运服企业看起来也是类似打算:厂房、物业等在上次周期的重创后,首次出现明显增长。同时,资本支出的增加,意味着厂房、物业等基础设施后续还会持续增加。
比如,安踏在2022年报中提到:加强供应链数字化和工厂的自动化,提升研发和物流效率。而其实,早在2018年,安踏、特步就开始布局物流建设。
更早切入的李宁,在效果上已经有所反馈。
比如,随着华北、华中、华南物流仓逐步上线零拣自动化方案,2022年年内零拣综合效率提升80%以上,存储效率提升达100%。
而供应链体系一旦建成完善,效应远不止于此。
可以看到,ZARA所属的西班牙印帝Inditex集团,在高德纳公布的全球供应链25强中位列服饰类第一名。
这也助力其运营效率,远远甩开另外三家“快时尚”品牌,做到了以“快”取胜。
而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是靠供应链逆袭对手Kmart——1970年沃尔玛刚刚成立,Kmart收入已达8亿美元,成为全球典范。
1970年代中期,追求稳定发展的Kmart对变革保持审慎态度,沃尔玛则坚信计算机等科技对于促进增长、降低结构成本的必要性。
通过斥巨资建设计算机和卫星通信系统,同时自营物流,沃尔玛组建了全美最大的车队—2000辆长途货车和11000辆拖车,物流效率远超行业水平。
总的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服装行业库存效率的长效方式,但效果释放需要时间。当下运服品牌都已经摩拳擦掌投入“基建”,变局正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酝酿。
长久以来,运服行业不断在进行“周转革命”。
上一轮库存危机中,DTC渠道改革成为行业良药,当边际效益递减,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库存效率提高工具,数字化转型被推上台面。
而国潮风口的机遇证明,企业还可以通过产品建设来提升效率,但潮流会交替,长青的产品更有利于穿越周期。
长期而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运服行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企业争夺的高地。
综合作用下,在这一轮的库存危机中,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