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降息”了。8月15日,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同日调降。
这是6月以来政策利率的第二轮下调,超出市场预期。
分析认为,本轮“降息”主要源于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有效需求仍不足,“降息”等政策加快协同发力可以强化逆周期调节,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此外,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MLF利率下调的带动下,市场认为本月LPR大概率下调,近期“降准”或可期。
(资料图片)
为居民、企业降成本
体现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8月15日早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人民银行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其中,1年期MLF中标利率从2.65%下调至2.5%,7天逆回购利率从1.90%下调至1.8%。
下午,人民银行再发公告,调整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其中,隔夜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65%,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80%,1个月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3.15%。
3个月内两度“降息”,原因为何?
“这是人民银行在参考近期相关经济数据之后作出的政策决策,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当前经济恢复实际情况不及政策预期,有必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从7月多项经济金融数据看,消费与投资增长持续放缓,出口跌幅扩大,物价继续下行,信贷与社融增量较低,国内实体需求不足矛盾突出,亟待政策提振需求。
“刺激需求恢复需要有适度宽松的金融环境,此次‘降息’加大了短期与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但增量相对较少,不易造成大水漫灌、资金空转等现象。”王运金认为。
业内人士认为,“降息”降低了居民、企业的成本负担。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通过“降息”可以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尤其是中长期信贷市场利率的下降,进而有助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进一步下行。他说,“降息”将为企业降成本和促进稳就业、助力稳投资和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能,以及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增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目的,为后续国内经济的稳固回升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降息”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增强扩信贷意愿与能力。
“未来,随着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新增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居民信贷利率继续稳中有降,预计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流动性等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制约其扩信贷意愿与能力。”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说,本次“降息”,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缓解其净息差和利率约束,增加其信贷供给意愿与能力。
伍超明还表示,“降息”是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原则的充分体现。二季度以来,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矛盾较为突出,同时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此次降息显示出央行在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目标中,以我为主,将内部均衡置于优先位置,以实现稳增长、扩内需目标。
本月LPR大概率下调
“降准”呼声再起
回望6月及此前的政策利率“降息”,政策利率基本按照“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路径传导。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在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MLF利率等再度下调的带动下,本月LPR大概率下调。
伍超明预计,预计本月1年期LPR或下调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调幅度或更大,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发展。温彬则认为,本月1年期、5年期以上LPR或分别调降10个基点、15个基点。
“在LPR下调之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步伐应也会加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迫切性高,未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及地方政府引导的力度应会加强。
与此同时,市场期待更加积极有为、精准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关于“降准”的呼声再起。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有条件加大实施力度。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仍有一定降准空间,建议近期实施一次全面降准。”董希淼认为,如果降准实施,除了向银行提供流动性之外,还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更好地支持银行保持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持续性,同时也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任涛也表示,目前我国仍处于长达十余年的降准周期中,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券将会在8-9月集中发行、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将陆续推进、当前银行负债成本仍处于高位等各种因素,“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呵护商业银行息差空间,预计后续降准将很快落地”。
南方+记者 唐柳雯 黎华联 张艳 周美霖
【作者】 唐柳雯;黎华联;张艳;周美霖
289财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