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湖北宜昌秭归港客运码头,船只有序来往。码头趸船上,国网宜昌供电公司的电力工人展放线缆,点击操作岸电智能控制装置,游轮很快就通上了岸电,轰鸣的柴油发电机声随之消失。
2020年底,长江宜昌段实现了岸电全覆盖。清洁岸电的使用让码头告别了昔日柴油机轰鸣、众多船舶油烟四散的现象。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人员为游轮接通岸电。李治飞摄
(相关资料图)
宜昌岸电项目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征程上,全国各地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一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绿水清山 生态美
“快看!一头、两头,江豚又来了!”晨风徐徐,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长江边,生态环保志愿者徐建利看着数头长江江豚在江中逐浪,惊喜得欢呼起来。
长江江豚作为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曾经一度远离长江武汉段。长江江豚的回归成为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证明。
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的崇明东滩。黎军摄
上海“护渔人”老吴站在崇明长江入海口眺望远处,只闻渡轮鸣笛,只见江水拍岸,童年时登过的那艘摇晃的渔船和父辈打渔的身影依稀留在记忆里。长江十年禁捕,昔日的捕鱼者成了“护渔人”。这两年,随执法船多次出航的老吴亲眼见证着长江的变化:“刀鱼越来越多,江豚成了常客,这是前些年不敢想象的。”
自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不仅是江豚在重现踪迹,长江中的刀鲚、鳤鱼等消失多年的其他鱼类也在重现。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质好了,野生鸟类也越来越多。
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人民网 杨华龙摄
在雄安新区白洋淀,“鸟类天堂”胜景正为“未来之城”增添新的生态魅力。
“过去淀内的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水流不畅在这里是常态。”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疏通和改造工程,如今的白洋淀,千里碧波,蒲绿荷红。
据统计,目前在白洋淀栖息的野生鸟类数量增加至258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经多位专家认定,白洋淀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母鸭带小鸭学游泳的画面成为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循环低碳 产业绿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鲜明的底色。
废旧电池中的铅经过加工处理制成铅块。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进来一只旧电池,出去一只新电池”“两个矿泉水瓶就是一件T恤衫”,在安徽阜阳的界首市,每天都在上演“变废为宝”的神奇故事。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走进位于界首的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铂科技),一排以绿色为底色的大字分外显眼。
华铂科技的电池中转地仓内,堆满了从各地回收来的废旧电池,巨大的机械抓斗在后台指挥下,把它们运送到自动拆解线上。“每年近百万吨废旧铅蓄电池在这里‘变废为宝’。”华铂科技生产部经理刘书培介绍道,1吨重的废旧铅蓄电池可回收近630公斤再生铅、100公斤硫酸、70公斤聚丙烯塑料,主材料铅的综合回收率在99.3%以上,资源综合利用率在99%以上,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准能集团供图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一场“魔术秀”正在上演:一块块煤炭正在由“黑”变“绿”。
进入魏家峁煤电公司厂区,天蓝树绿,不见煤尘。连片的光伏板覆盖在厂区建筑屋面,从空中俯瞰,乌煤绿树蓝板交叉融合,绘出一幅独特的画卷。
该公司开发建设的规模6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零碳光储换充一体化示范电站”。
“光伏项目所发绿电主要用于煤矿电动重卡充换电供电,目前服务12台电动重卡。”北方魏家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飞介绍,屋顶光伏每年可发电800万千瓦时以上,每年节约标煤2400吨以上;按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使用年限25年计算,发电量总计约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万吨。
金山银山 百姓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变好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下,各地以山水、文化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渔业等各类生态产业,持续擦亮生态招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走进距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城3.8公里的八宝镇白杨沟村,置身林间栈道,树木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放眼远望,牛羊在山坡上漫步,一处处景点吸引了大量旅游度假的人们。
地处卓尔山景区大环线内的白杨沟村,有“卓尔秘境”之美誉,而多年前,白杨沟村却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们“捧着金饭碗饿肚子”。
经过多次深入学习调研,白杨沟村立足区域优势,形成集“乡村旅游经济+舌尖经济+民宿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链,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我们就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白杨沟村农家乐老板井岳兰自豪地说。
泗洪县临淮镇农户在洪泽湖生态修复示范段采摘新鲜藕带。赵军干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里之外的江苏宿迁泗洪县临淮镇二河村,农户们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正在结算当日的收成,“每天从早上5点到11点,可以采摘两三百斤的藕带,能挣四五百元,收入还是可以的。”
近年来,临淮镇依托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在退渔还湖(湿)区域种植莲藕、菱角、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建成“水上生态牧场”7万余亩。
从水生植物的间采到初加工,农户靠藕带致富的背后,更有村居企业的示范带动。临淮镇二河社区先行投资120万元建设水产品加工厂,再与湖北省仙桃市可口王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联建,成立鲜诚水产加工有限公司,从事荷叶切片、藕带、虾尾、螃蟹等水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藕产品深加工已经成为二河村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走出了一条乡村生态致富的新路。
共建命运共同体,共享生态本色。从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到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神州大地全面推进,续写更多“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