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批集采正式开启,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启动。此次集采共涉及41个品种、181个品规,集采治疗领域涵盖: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肝素类、神经系统药物等8个治疗大类。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注射剂的占比达到60%以上。由于注射剂基本只有标内市场,标外市场很有限,有业内分析师指出,相比较口服制剂,注射剂的竞价只会更加激烈。
此次,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无疑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去年,奥司他韦胶囊的竞标中,东阳光药降幅91%的报价一度被业内认为是爆出了“地板价”,今年干混悬剂降幅多少引发关注。
国采重心从口服制剂向注射剂倾斜,竞价更加激烈
第八批集采的一大看点是:注射剂数量占比较大,在41个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皆为注射剂,从数量上来看,此次集采的注射剂品种是历届集采中数量最多的一次。
事实上,国采之中就一直有注射剂的身影,不过,2020年化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启动,随着过评品类增多,注射剂纳入国采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国采重心也从口服制剂向注射剂倾斜。
公开数据显示,第五次集采注射剂占比达到50%,第七批集采注射剂占比达到46%,本次第八批集采,注射剂的占比达到60%以上。
根据米内网数据,注射剂是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主要用药途径,多年来市场占比均在50%以上;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药注射剂销售规模超过6000亿元,同比上升10%。
由于注射剂基本只有标内市场,标外市场很有限,有业内分析师指出,相比较口服制剂,注射剂的竞价只会更加激烈。
以前几轮国采为例,第七批集采中的奥美拉唑注射剂,哈三联报出全场最高降幅95%,报价0.69元/40mg,在竞争最激烈的品种中第一顺位中标;第五批集采中的多西他赛注射剂(20mg),限价860元,一向谨慎的恒瑞,报出22.6元、降幅97.37%的价格拿下最大意向量。
而此次集采,不乏规模超10亿的大品种。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剂以超80亿元领跑,该品种是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中、重度感染,疗效显著,目前,参与竞争的企业达到7家,包括安信制药、华北制药、联邦制药、海宏制药、二叶制药等。
此外,还包括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等大品种竞争也都在5家以上。
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是否还能祭出“地板价”?
此次,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无疑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奥司他韦曾经一度被称为“流感神药”。此前的第七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中,流感治疗药物奥司他韦胶囊共超过10家企业竞标,中标企业包括东阳光、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石药欧意、齐鲁制药等。其中最低报价为0.99元/片,中标企业为东阳光,该品种的限价为6.45元/片,东阳光药降幅91%的报价一度被业内认为是爆出了“地板价”;毕竟,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平均降价为48%,被业内认为相对温和。
有业内人士指出,东阳光药之所以敢祭出这样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来自它在奥司他韦原料药上的底气。目前在国内市场,只有东阳光药拥有奥司他韦的原料药批文,且拥有一条国内最大的奥司他韦磷酸盐原料药生产线。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原料药在工艺上已形成很大壁垒,其原料药技术专利一直到2024年,确保了公司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来做药。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也指出,东阳光药是国产唯一一家生产奥司他韦颗粒的厂家,其他制药公司的产品均为胶囊或干混悬剂。同时,东阳光药由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药自我供给和自营推广团队的优势,在集采大环境下成本控制更为方便,使得其整体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不过数据显示,奥司他韦整体市场在下滑。米内网数据显示,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2018年奥司他韦销售额上涨至25亿元,东阳光的市场份额为87.68%;2019年东阳光药曾创造过59.3亿元的高销售额,东阳光药市场份额在2019年达到约90%,其中,东阳光药奥司他韦颗粒制剂达42.73亿元,占68.65%;胶囊达16.61亿元,占26.68%。
但2020年开始,该产品开始出现业绩下滑,2020年东阳光药奥司他韦颗粒和胶囊的销售额合计约20.68亿元,较2019年下降65.1%。到了2021年,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产品销售额仅5.5亿元,同比下降73.19%。销售额已不及2019年的1/10。
对于营收大幅下降的原因,东阳光药在2021年年报中称,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爆发初期,国内人口流动性降低,医院的诊疗活动数量、处方量及药品销量也随之下降。
而随着第七批集采中选结果于去年年底执行,有市场人士预计对东阳光药奥司他韦的销售额或有进一步冲击。
此次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共有7家企业参与竞争,除了东阳光药业,还包括Hetero、博瑞制药,成都倍特药业等,竞争不可不谓激烈。此次东阳光药会采取怎样的报价策略值得期待。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对于企业来说集采的影响是存在的,但随着集采已经进入到第八批,有些企业大多数品种已经经历过集采,后续集采对于企业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弱,而对于那些还有创新管线的企业,或许业绩会出现反转。
国家层面曾明确“十四五”规划期间集采药品品种要超过500种,CIC灼识咨询 总监刘子涵指出,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个重磅文件将药品集采制度化、常态化,国家之所以将大量重心置于药品集采上,从行业层面,是出于改善行业生态、引导企业转变营销模式、增强研发的目的。
“应对这样集采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一般仿制药制药企业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规范;在发展成熟之后,再寻求业务上的拓展,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自身在集采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刘子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