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 摄)
(资料图)
太赫兹光主动成像安检设备、生物育种大科学装置、风电永磁悬浮主轴轴承、350公斤级载重无人直升机及应用系统、多机器人协同焊接……4月26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合肥滨湖会展中心开幕。本届“科交会”围绕“四链”融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超1800件重要科创成果亮相展览区,高精尖科技成果令参观者目不暇接,一批来自全国的前沿科创技术,通过这一对接平台,实现成果转化,走向广阔市场。
磁体材料利用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带动物体运动,利用这样的原理,迈格钠磁动力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系列应用在高铁、风力发电领域的永磁传动设备。
“我们现在应用的行业,是我们国家下一代的高铁的列车,民用的电梯,高铁列车可以辅助450公里每小时的制动需求,电梯可以达到让电梯永不坠落的需求。”迈格钠磁动力有限公司北京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柴士伟介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育种加速器种质加速创制成果产品(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安徽是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在高水平创新成果展区,“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以科技创新赋能种业高质量发展。
“以该平台为核心,将形成种业创新产业链条,带动100家以上规模种子企业落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院刘斌美介绍。
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安徽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于2022年3月份发起建设的一个生物育种大科学装置平台。该平台以智能育种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目标,通过生物育种与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光学等多学科融合创新,建设国际知名全链条系统化工程化智能育种创新平台。
展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一参展企业“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数字创意产业板块的现场,记者看见一台显微镜,但这可不是一台普通的显微镜。
安徽徽博文物修复研究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台根据文物鉴定需要,对其倍率、清晰度和灯光等多方面要素进行了优化而专门设计的显微镜,它不但可以把人眼看不见的特征显现出来,还可以对文物进行测量并将结果存档,利用文物鉴定技术上传数据库进行各项数据对比,从而更好地分析和比对出文物的真伪以及保存情况。
展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在G60科创走廊板块,安徽工程大学“智能机器人信息共融与协同控制”团队,研究了多用途移动机器人自主行走和智能化作业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法,开发了可有效应对复杂环境、具备自主决策的智能化移动作业机器人。除此之外,长三角协同创新成果集中展现。近年来,安徽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与沪苏浙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
重要科创成果亮相“科交会”(央广网发 记者徐秋韵摄)
展区内,还有诸多来自国家科学计划项目、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高水平创新成果,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最新成果以及科技金融创新成果集中呈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安徽科创金融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七,创新环境跃居全国第三。安徽奋力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格局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