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最近得了一个新绰号:“蔚一万”,主要原因是其从2017年12月至今,从一款车到七款车,月销量始终就在一万辆左右徘徊。最新的数据是,由于一些车型换代,4月份只卖了6658台,而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三款车卖了25681台。
号称“用户型企业”的蔚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蔚来还有未来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蔚来第一批用户,我想今天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关心蔚来前途命运的人分享。
我认为,蔚来的“用户型企业”定位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具体实践中的两个方面:
第一,眼里只有“用户”没有“企业”。我们说“用户型企业”,本质上它首先应该是一个“企业”。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当然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要盈利。要盈利,要比竞争对手尽快实现盈利,这是所有规划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处处主动。
很明显,蔚来不是这样考虑的,至少从行为上不是这样做的,许多地方体现的是好大喜功、高举高打。比如,在一个有限的区间里推出七款车,而不是像理想那样,集中精力打造有限的几款车;又比如,新建的工厂产能放空,而不是像广汽埃安那样,“一次规划、滚动发展”,第一个工厂产能超过100%后才开始动工兴建第二个工厂;再比如,国内市场没站稳,就大手笔地进军国外巿场,结果也没卖出几台车;还比如,一直有争议的大手笔投入建牛屋(NIO House)和换电站,等等。将蔚来投大钱的领域分别与竞争对手对比,诸如此类花的冤枉钱,真是不少。
第二,眼里只有“老用户”,没有“新用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用不变的价格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自2017年12月第一款车ES8上市以来,蔚来坚持的原则就是不降价。当燃油车老对手每年降价和电动车新对手纷纷调价时,蔚来你还坚持不降价,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性价比不断下降、新用户不买帐,销量不断下滑。这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退一步讲,你也可以坚持不降价,但你每年同款产品更新改进的速度要快过竞争对手降价的速度。这显然很难做到,包括蔚来的竞争对手也不容易做到,否则,大家也都会采取这样的办法。
蔚来说,我不降价,是因为我是“用户型”企业,我服务好。蔚来的服务与竞争对手比,确实曾在不少方面有亮点,这个我有亲身的感受。但我想说两点:一、最好的服务是产品好、不需要服务。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用户对电动车最大的焦虑是里程焦虑,理想的增程式和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最大限度地用产品本身就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所以相对你蔚来的补电、换电,它就是有优势,所以销量大。你蔚来作为一个“用户型企业”,为什么一开始选择技术路线时就不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去解决,而非得只走纯电一条路呢?二、蔚来提供的服务竞争对手比较容易学,过去的许多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是亮点。现在蔚来用过的套路竞争对手都学得差不多了,因为其门槛并不高。即使其引以为傲的换电,也不是不容易学,而是竞争对手在算账,这样做到底值不值。所以,蔚来如果还以服务好作为不降价的理由,那真的是有可能还活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里。
要说蔚来不关注“新用户”,不只是不关注现有高端产品的“新用户”,还有现有高端产品之外的“新用户”,即中端及以下巿场“新用户”的需求。据说,蔚来针对这两个市场,已经规划阿尔卑斯、萤火虫两个新品牌。对这个两个品牌的产品策略、网络策略、市场策略,外界知道的信息不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时间上有点晚了,想在已成红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远比当初ES8上市时难得多。
对于已跌出第一梯队的蔚来,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我认为,关键在蔚来自己是否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如果还坚持现有的打法不变,不尽快自我反省,快速迭代,非常难,不仅今年25万辆的原定计划将泡汤,即使单月销量要超过2万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从现在开始,痛定思痛,从心底里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现有的打法从里到外做出胎胎换骨的改变,并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相信还有未来。对此,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希望蔚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